风雪歇在子夜,诗滢轩的檐角还坠着冰棱,月光漫过荷池的冰面,把枯荷的影子拓在画室的窗纸上,像幅淡墨勾勒的剪影。沐荷将那方染着荷梅残影的棉布铺在案头,炭火明明灭灭,映得布上的墨痕忽深忽浅,恍惚间竟像两尾游鱼,在光晕里摆了摆尾。
“这墨痕倒像你去年画的《双鱼图》。”临风从后屋端来温好的酒,陶碗碰在案上发出轻响,“那天也是这样的雪夜,你说双鱼首尾相衔,是‘心有灵犀,不必多言’。”
沐荷指尖抚过棉布上最淡的那抹墨晕,那里原是块洗不掉的污渍,她当年总嫌丑,临风却笑说“像荷苞初绽时的嫩黄”。此刻被炭火一烘,墨香混着陈年的酒气漫开来,她忽然想起云帆画册里的句子:“墨有灵性,遇懂它的人,自会显形。”
“你看这里。”她忽然按住布角,棉布右下角的褶皱里,竟藏着枚极小的指印,是去年临风练字时不慎按上的,当时只当是败笔,此刻在月光下细看,指印边缘的墨晕竟与旁边的梅枝连在了一起,像只手轻轻托着花苞。
临风凑近时,发梢扫过沐荷的耳尖,两人都觉出些微的痒。他指尖点在指印上,墨痕仿佛活了过来,顺着他的指尖爬上案头的宣纸,晕出朵半开的红梅。沐荷取过秃笔蘸了点残墨,在梅枝旁添了片荷叶,叶尖垂着滴墨珠,恰好落在红梅的花蕊里。
“倒像是梦荷绣的荷梅图。”临风望着纸上的画,忽然想起库房里那方残破的绣品。去年整理旧物时,他曾见梦荷在绣品边角绣过相似的纹样,只是当时战火纷飞,绣品被马蹄踏破,只余下半片荷叶。
沐荷忽然起身去翻木箱,樟木的香气混着霉味涌出来。她从箱底抽出个蓝布包,里面正是那半片绣品,蓟草汁绣的荷叶已经发黑,却在叶筋处留着细密的针脚,像谁用指尖一遍遍描过。“师太说,梦荷当年逃难时,总把这绣品贴在胸口,说‘荷花开在心里,就不怕路远’。”
临风的指尖刚触到绣品,案头的《璞玉诗集》忽然哗啦作响,书页停在“荷风穿袖,梅香入怀”那页,补缀的黄纸上,老秀才画的小荷叶正对着绣品的残叶,像隔着百年时光,两片叶子在光晕里轻轻相碰。
“是它们在认亲呢。”沐荷笑出声时,炭火“噼啪”爆了个火星,落在宣纸上,把那滴墨珠烧出个针尖大的洞,洞眼里竟透出微光,映得两人的影子在墙上交叠,像幅浓淡相宜的双影图。
天快亮时,荷池的冰面忽然“咔嚓”响了一声,像是冻了整夜的冰开始松动。沐荷推开窗,冷冽的空气裹着梅香涌进来,她看见池边的老梅树下落了层新雪,枝桠间却有个小小的花苞,顶着雪粒微微颤动。
“该去采晨露了。”临风拎起墙角的陶壶,壶身上还留着去年沐荷刻的荷纹,“云帆画论里说,‘大寒晨露,融雪调墨,能显字魂’。”
两人踩着薄雪往梅林去,脚印在雪地上深浅交错,像行歪歪扭扭的诗。走到第三株梅树下时,沐荷忽然停住脚——树洞里藏着个布包,打开来看,是半块啃剩的麦饼,饼渣里混着几粒梅核,旁边还有片枯叶,叶脉上用炭笔写着个“等”字。
“是老秀才的祖父吧。”临风捻起那片枯叶,炭痕已快褪尽,却能看出笔锋的急切,“当年他偷偷给被贬的璞玉送食物,怕被人发现,就把话写在叶子上。”
沐荷忽然想起璞玉手札里的记载:“每见梅树洞中有叶,便知故人未忘。”她将枯叶放进陶壶,晨露顺着梅枝滴进壶里,叮咚声里,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私语——“我等你归”“我记着你”。
回到画室时,晨光已漫过画案。他们按照云帆的法子,将晨露、残雪、枫炭粉调成墨汁,沐荷取过临风那支冻坏关节后常用的狼毫,在宣纸上写下“心”字。笔锋转弯时,墨迹忽然分岔,像两条缠绕的藤蔓,末梢处各开着一朵小荷,花瓣上的纹路竟与梦荷绣品的针脚一模一样。
“你看这笔画。”临风握住她的手腕,让笔尖在分岔处轻轻一顿,两朵荷忽然连成心形,“就像师太说的,‘心字难写,是因为要把两个人的影子都装进去’。”
他的掌心贴着她的手背,两人都觉出彼此的微颤——她是想起那年他为救孩童跳进冰湖时,自己攥着棉被在岸边发抖的模样;他是记起她守在病床前,用温水一遍遍为他擦冻裂的手指,嘴里念着“早知道不教你学什么舍生取义”。
墨汁在纸上慢慢晕开,“心”字的轮廓里浮出细碎的光影:璞玉在岭南茅屋里,对着碧玉的画像练字,笔尖蘸的不是墨,是研碎的相思豆;碧玉在等待的岁月里,把他的诗稿抄在荷笺上,每页都折着小小的心形,说“这样他读时,就像我在旁边陪着”。
“原来心心相印,从不是要一模一样。”沐荷望着光影里的两人,璞玉的字刚劲,碧玉的字柔婉,合在一起却像荷与梅,各有风骨又彼此映衬,“是你懂我的硬,我疼你的软。”
巳时的镇上忽然传来喧哗,临风出去看时,见老秀才正抱着个木匣子往这边跑,雪粒沾在他的毡帽上,像顶着层霜。“找到碧玉的手札了!”他把匣子往画案上一放,里面是本蓝布封皮的册子,纸页比《璞玉诗集》更薄,边角处还留着被水浸泡过的褶皱。
“是在祖屋的梁上发现的。”老秀才喘着气,指着册子首页的水渍,“我祖父说,当年兵荒马乱,碧玉怕手稿被烧,就把它藏在竹筒里,架在梁上。”
沐荷翻开册子,里面的字迹娟秀,却在多处留有墨团——有时是写着写着突然晕开,像滴眼泪落在纸上;有时是笔画突然加重,纸背都透出痕迹,想来是写到动情处,指尖用力到发颤。其中一页画着幅极小的画:两个小人坐在荷池边,一个在写字,一个在磨墨,旁边题着“荷风共墨香”。
“这画里的荷池,不就是咱们诗滢轩的吗?”临风忽然指着画中池边的老梅树,树桠的形状竟与院中的那株分毫不差,“难道他们当年……”
老秀才凑过来看了半天,忽然拍着大腿笑:“我祖父说过,璞玉被贬前,常带着碧玉来这附近的荷池写生!原来诗滢轩的旧址,就是他们当年待过的地方!”
炭火不知何时旺了起来,把三人的影子投在墙上,与画册里的小人影重叠在一起。沐荷忽然发现,碧玉画中那个磨墨的小人,袖口处绣着朵小小的荷,与自己此刻袖口的补丁竟有七分相似——那是去年她不小心被炭火烧破了衣袖,临风连夜用蓝布补的,针脚歪歪扭扭,却像朵倔强的荷。
“你看这缘分。”老秀才指着两处的荷,眼睛亮得像落了星光,“百年前的针脚,百年后的补丁,竟能长到一块儿去。”
午后风停了,阳光透过窗棂,在画案上拼出块方方正正的亮斑。沐荷将碧玉的手札与璞玉的诗集并排放在光斑里,两本书的纸页慢慢翘起,仿佛要往一起靠。她忽然想起师太圆寂前说的话:“有些债,要还两世;有些人,要等两生。”
临风取过那支秃笔,蘸了新调的墨汁,在宣纸上写下“印”字。落笔时,他特意让笔锋在“卩”处顿了顿,像只手轻轻托着什么。墨痕干到一半时,沐荷忽然用指尖蘸了点梅汁,在“印”字的右上角点了个小红点,像颗跳动的火星。
“这样就像璞玉竹简上的朱砂了。”她望着字里的红点,忽然想起那行“墨染风霜,方见真骨”,原来所谓真骨,从来都藏在最柔软的地方——是璞玉在诗里藏的牵挂,是碧玉在手札里画的惦念,是临风冻裂的手指仍要握紧的笔,是她补了又补的袖口上,那朵笨拙的荷。
暮色漫进画室时,老秀才捧着两本书回去了,临走时他把那片写着“等”字的枯叶夹进诗集,说“让他们也做个伴”。风从荷池那边卷过来,带着冰面融化的潮气,案头那方染着荷梅的棉布忽然被吹起,飘到窗台上,正落在那盆临窗的兰草边。
兰草是去年春天种的,叶片上还有道虫咬的痕迹,沐荷总说丑,临风却天天给它浇水。此刻棉布的边缘垂下来,墨痕恰好落在兰叶的虫痕上,像用墨笔把伤口描了一遍,竟生出种残缺的温柔。
“你看,连草木都在相认。”临风从背后轻轻环住她的腰,下巴抵在她的发顶,“就像我们。”
沐荷没有回头,只是伸手去够窗台上的棉布。指尖触到布面的瞬间,她忽然觉得心口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下——那感觉很熟悉,是去年她在库房找到云帆画稿时,是临风在竹简上发现朱砂字时,是此刻墨香与梅香缠在一起时,两世的记忆忽然在某个点上重合,像两滴墨在宣纸上相遇,晕出片温暖的痕。
窗外的梅枝上,那朵顶着雪粒的花苞不知何时绽开了半朵,花瓣边缘还沾着冰碴,却在暮色里透着倔强的红。画室的铜铃又开始摇晃,响声里混着冰融的滴答声,像首缓慢的歌。
沐荷低头看着临风交握在她腰间的手,他的指关节上还有去年冻伤的疤,此刻正与她掌心的薄茧轻轻相贴。两世的风霜,两世的等待,原来从不是要让墨痕褪尽,而是要让那些刻在骨头上的牵挂,在某个雪夜,某个晨光里,某个相握的瞬间,轻轻应一声——
“我在这里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
案头的宣纸上,“心”与“印”两个字渐渐干了,墨色沉郁,却在笔画的缝隙里透出微光,像两颗靠得极近的星,在岁月的夜里,亮了很久很久。